关于对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委员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30     阅读次数:22715次

关于对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委员提案的答复

刘峰同志

您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起始之年。我局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的工作要求,坚持“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围绕“巩固、衔接和振兴”三个关键词,以成果巩固为首要任务,以有效衔接为重要内容,以乡村振兴为最终目标,将攻坚态势转化为衔接动力、振兴合力,确保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推动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局良好、起步扎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

一是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全面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确保“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全市未发现脱贫人口辍学学生脱贫人口参保率达到100%59个苏木乡镇106个卫生院652个嘎查村卫生室全部达标537户列入农村牧区危房改造预计10月底完工89处集中供水工程供水保障不足367台单户净水机需维护保养的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农村牧区低保保障标准较上年提6%达到6019元/年,全市享受政策的脱贫人口16470人纳入兜底保障范围采取“631”六个精准精准核实、采集、填写指标信息,精准研判监测户风险类型和属性,精准确定监测对象,精准确定监测人和监测联系人,精准确定帮扶措施,精准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三个一批单项措施、综合帮扶、兜底保障)摸排工作法全面完成防止返贫摸底排查任务。全市新识别边缘易致贫户8户17人脱贫不稳定户5户12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0户27人,共计23户56人在此基础上,出台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形成了“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全面落实防贫保险,实现“双覆盖”。全市7个旗县区累计投入保费 709.7万元购买防贫保险,惠及全部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织牢了防返贫致贫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是把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强化政策引导、做好配套服务,土地流转呈现流转主体多元化、规模化经营面积大的发展态势。通过引进辽宁巨峰集团等企业,加上本地企业流转,2021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6.92万亩,累计流转面积378.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41%。全市流转土地3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5.9万亩,比2020年增加36.4万亩。联合11个部门印发了《巴彦淖尔市提升农牧民合作社发展质量实施方案》(巴党农牧办发〔20215号),突出抓好示范社、联合社培育,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合作社发展质量。截止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牧民合作社5749家,入社成员63659人,共培育市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336家,其中,国家级43家,自治区级75家,市级218家。有效推进家庭农牧场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录入农业农村部名录管理系统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有29114个,累计培育市级示范家庭农牧场223个,其中自治区级78个,市级145个。三是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市652个嘎查村固定资产总额11.7亿元,集体经济收入总额1.3亿元。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的434个、占66.6%,50万元以上的42个、占6.4%,100万元以上的24个、占3.7%)。近三年,我市共争取到重点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嘎查村名额87个(2019年42个,2020年23个,2021年22个),占全市可扶持嘎查村总数的20%,三年扶持总量占全区第三。四是配合市委组织部、林草局完成了25个行政村发展经济林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的同时,绿化了周边环境。

三、积极发展规模化种养殖,增强产业发展抗风险能力

一是大力开展社会化服务。截止目前,全市已经登记注册的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各类组织有535家,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344万亩,其中全托管服务面积9.6万亩,半托管服务面积335万亩;服务农牧户63659户,涵盖了耕、种、防、收等各个环节,农资购销、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和土地托管等规模化经营,带动农业生产方式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引进中化集团、水发集团、兵威公司等大型企业开展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流转土地500亩以上实行规模经营的面积达到85万亩;支持本地禾兴公司、朔禾河、蒙徽缘等组织开展土地托管和半托管服务,实现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和全程托管、关键环节托管、集中连片托管面积482万亩,搭建起农户分散种植与规模化生产的桥梁。二是截至20216月底,全市现有规模养殖场7501处,畜禽规模化养殖率70%,其中肉羊规模养殖场6965处(存栏规模300只以上),规模化养殖率70%;奶牛规模养殖场107处,规模化养殖率95%;肉牛规模养殖场68处,规模化养殖率41%;生猪规模养殖场41处,规模化养殖率21%;蛋鸡规模化养殖场39处,规模化养殖率64%;肉鸡规模化养殖场7处,规模化养殖率91%;马、驼、驴等其他牲畜规模化养殖场274处,规模化养殖率30%

四、大力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走稳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截止目前,全市完成增施有机肥面积427.7万亩,推广配方肥、新型肥料面积610.5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面积255.66万亩;开展绿色防控616.1万亩,统防统治作业463.18万亩,全市化肥、农药用量继续实现负增长。完成67.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设备232台(套),推广面积16.2万亩;推广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技术31万亩,无膜浅埋滴灌技术12.5万亩,预计实现节水约8000万方。回收废旧地膜419万亩,目前完成任务量的55.8%

五、弘扬优秀文化,激发农牧民内生动力

一是建设网上网下“学习讲堂”,充分利用旗县区融媒体中心、“村村响”、宣传栏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针政策的宣传宣讲。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法律援助、政策咨询、文化科技服务、产业指导等志愿服务。发展农牧民文艺队,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守村规、改陋习、重诚信、讲互助”活动,注重发挥文明团结超市在引领文明乡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农牧民素质和农村牧区社会文明程度。大力选树身边好人和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激发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二是结合党史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牧区,提振农牧民群众精气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节点,聚焦黄河文化题材,积极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积极开展“一带一路乌兰牧骑行和中蒙文化交流周活动。继续办好河套文化艺术节、“百团千场”下基层、“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活动。

感谢您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注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