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第074号苏雅拉委员 “关于加大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地带扶贫攻坚力度的提案”答复的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8-13     阅读次数:17072次

您在市政协四届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大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地带扶贫攻坚力度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和关注。现予答复如下:

我市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分布在山旱区、乌兰布和沙区和乌梁素海周边地区包括总排干两侧。而我市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族主要聚居在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牧区,其他地区零星居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我们切实做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一、推动多方共同参与。第一,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推动各旗县区党委政府牢牢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市政府与各旗县区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目标书。转发了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做好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抓脱贫攻坚责任。第二,进一步压实各行业部门责任,增强工作合力。调整了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了《巴彦淖尔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充实调整了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组,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组职责,制定印发了18个专项推进组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管理,督促履职尽责。同时,相关部门建立起了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低保兜底保障脱贫工作局际联席会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联席会商、健康扶贫工作联席会商等会商制度,分别组织召开了座谈会,专题研究推进相关工作。如,推动公共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开展了建档立卡未脱贫贫困人员社会保障卡制发“清零”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扶贫清零”行动,实现了全市建档立卡未脱贫贫困人员持卡率100%,养老待遇领取率100%。2019年,我市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牧区低保标准到5292元/年,高于2019年3600元的脱贫标准。又比如,积极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进经济薄弱贫困嘎查村清零递增行动,全市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除,今年全市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万元以上的嘎查村力争达到85%以上第三,进一步压实驻村帮扶责任,会同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驻嘎查村干部管理办法、帮扶责任人管理办法,从源头上完善了监管机制。全市9578名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实现无缝对接,全市驻嘎查村工作队432支、909人始终坚守脱贫攻坚一线,推动未脱贫贫困人口帮扶措施全部落地,正常脱贫贫困人口后续帮扶措施持续跟进。

二、持续推动扶贫产业发展一是市农牧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巴彦淖尔市推进产业扶贫促进精准脱贫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产业扶贫11项重点工作。积极推广“1+5”产业扶贫模式(1:以党建为统领;5:推进园区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抱团发展、旅游带动、就业带动五种产业扶贫模式),全力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10大三年行动计划二是着力拓展电商扶贫路径,解决农牧产品销路积极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工程。加大对旗县区商务局负责人、乡镇苏木和嘎查村电商扶贫带头人政策宣讲指导力度组织开展电子商务实操技能培训和电子商务创业提升培训,着重对电商创业创客、农村青年、返乡大学生及城镇失业人员、重点电商企业负责人、农村电商带头人、优秀创客等进行电商运营、推广、电商精准扶贫案例分析等全方位培训。邀请国家自治区级电商专家、组织协调河大老师及电商园区的业务骨干,实施万人培训计划。截至目前,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4000多人,包括有意愿从事电商行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8人。7月31日在五原县组织召开电商扶贫现场会。积极发挥电商企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拓宽农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提升第一产业网、巴美赶街网、瑾优易购、乌拉特网等电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养殖大户抱团发展,把籽仁、小麦、牛羊肉等农畜产品逐步打造成网上畅销产品,在巩固原有线下销售渠道的同时,拓展线上销售。通过畅通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带动贫困户的产品销售,帮助贫困户增收减贫;继续完善河套电商谷服务功能,对入驻企业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官方网站、自建商城、网店等进行线上宣传推广、智能引流,通过推广,入驻企业和及其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为企业进一步借助电子商务开拓营销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持续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路,积极对接区外知名电商平台企业阿里巴巴、京东、苏宁销售我区农产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会展,重点组织企业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内蒙古味道?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展览交易会”。通过参加会展,大力宣传巴彦淖尔市名优特产品,不断提高河套农产品的影响力。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2.5亿元。三是大力发展民族文化重点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民族手工艺品传承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项目,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小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结合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生产实际,组织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家庭生态牧户、风光互补建设、骆驼圈工程等民生项目,推动落实少数民族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和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少数民族聚居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实施了戈壁红驼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绿色畜产品加工转化、蒙医药产业化开发等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国家民委安排三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550万元,已下拨各旗县区。市民委重点组织龙头企业牵头主打乌拉特有机牛羊肉;实施戈壁红驼特色产业,发展驼奶、驼肉加工业;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建设牧区生态旅游家庭牧场和打造特色文化苏木小镇;建设民族聚居地区万亩绿色水稻田;继续扶持民族手工业和蒙医药产业开发等,以产业带动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产业增效,让少数民族农牧民增收。

三、大力培育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深入开展“十进村活动”,充分发挥“草原轻骑兵”作用,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信心。加强政策引导,动员贫困群众参与项目实施,避免简单发钱发物送钱送物。全面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鼓励各地总结推广脱贫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贫困群众。组织开展350场次“强责任、讲担当??脱贫攻坚”宣讲活动,受众4.2万余人。二是提升贫困群体的就业稳定性通过提高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结合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和基层农技推广补助等项目,充分利用农事关键环节、春播现场会、科技三下乡、专题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田间课堂、微信课堂、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对贫困户进行多层次的科技培训,让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掌握1-2项实用技术。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累计在5个贫困旗县开展培训222期,培训农技员40次1575人,培训农牧民566次21908人,培训贫困农牧民123次4099人,指导贫困户2877次1931户,开展产业服务决策咨询331次,开展科技指导服务1896次,累计发放技术资料44020份。三是坚持引智助力脱贫攻坚,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博士工作站、各类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协同合作,推行“政府+企业+科研+基地”的科学技术合作模式,加快适用农牧业科技应用与推广,帮助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全市农牧业产业提质升级达标准,促进产业发展,农牧户增收。

感谢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注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