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8-17 阅读次数:11873次
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丰富工作载体,开展专项整治,突出典型示范,加强社会宣传,不断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推动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新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并在巴彦淖尔市、包头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举办了4场“移风易俗故事汇”活动,对典型案例进行推广。各盟市、旗县充分梳理本地移风易俗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挖掘出一大批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今日,巴彦淖尔日报展示部分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蛮会镇社区老人们吹拉弹唱安享晚年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牧民在布仁格日勒图图书馆借阅图书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朝格苏木流动讲堂为牧民宣讲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评选诚信农户
阿拉善盟共青团组织开展联谊活动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哈日布日格德音乌拉镇乌兰乌拉嘎查志愿者为牧民发放饲料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特莫图嘎查,意为“有骆驼的地方”,是以畜牧业、特色沙产业、沙漠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嘎查。为了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弘扬优良传统、传播文明风尚,特莫图嘎查“两委”和广大农牧民从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移风易俗、环保、养殖、民宿、自媒体等方面确定了11个“骆驼奖”奖项,累计表彰在孝老爱亲、精神文明、能工巧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农牧民33人,党员干部7人。近年来,在嘎查“两委”和广大农牧民的不懈努力下,特莫图嘎查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字里行间落实到田间地头,让“有骆驼的地方”真正成为美丽的家乡。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乌兰格日勒嘎查位于达来呼布镇南环路以南,东至温图高勒苏木交界处,西至额济纳河,南至木吉山,是一个以畜牧生产为主的牧业嘎查。近年来,乌兰格日勒嘎查注重建好、用好、运营好“文明团结”超市,让牧民在嘎查基层社会治理中积攒“文明分”,积分达到一定分值后可在“文明团结”超市进行兑换,利用“小超市”凝聚文明“大合力”。在兑换文明物品的奖励机制下,乌兰格日勒嘎查牧民实现了从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牧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逐渐形成了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的良好氛围。
2021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巴彦淖尔日报社启动了“快手进百村”活动,组建记者、快手讲师团深入全市100个行政村开展免费公益培训,提升乡村信息化能力,带动20余万农牧民下载了快手APP,给群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场域和更丰富的生活,让农牧民把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儿、数据变成新农资,开阔了农牧民的视野,丰富了农牧民的业余活动,还促成了农牧民思想理念的转变,更带动基层乡镇、村培育“新农人”、树“新乡风”,唱响文明新风,让农牧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与守护者。
2019年以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脑包镇西海村党支部针对村里发生的土地纠纷和家长里短的问题,以临河区“法律顾问进村组”活动为契机,在村内成立了“老娘舅”矛盾调解团,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让“疙瘩事”迎刃而解。“老娘舅”矛盾调解团是多元化农村矛盾调处化解机制的有效补充和重要手段,是村民自治的显著成效,推动了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解决了村民群众矛盾化解的实际困难。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抓手,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各项举措,统筹推进村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等工作大幅度地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
强化人居环境成效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临河区政府每年安排520万元专项激励资金,对各村实施梯度奖补,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推进。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干净人家、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习惯,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建立常态长效工作机制。临河区建立以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契约化管理为治理模式,推行人居环境整治“633”工作法(即“六个一”保洁机制、“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三个长效”投入管理机制),建立“五人小组”联户包事制、文明团结超市积分制,搭建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四梁八柱”,提升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四义堂村移风易俗直播间充分结合群众需求,不断调整直播宣讲的内容,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开展一系列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活动。以直播的方式和大家聊聊家常、唠唠嗑倡导移风易俗,通过说“大众话”、上“群众课”,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开播以来每次直播20分钟左右,在短时间内传播受众可达100~300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使村民进一步领会了“团结、公正、踏实、奉献”的四义堂传统,激励村民向优秀典型看齐,争当文明户,争做文明人,不断营造文明和谐的村庄氛围,让“小直播”推动“大文明”。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胜丰镇新丰村
共建美好家园 共享美好生活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胜丰镇新丰村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上下功夫,通过集体投工投劳、捐资捐物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和美家园。
2016年起,新丰村村民自发出资、出劳建成了占地1.5亩的活动室;2017年村民无偿提供土地建设了灯笼红香瓜博览馆;2018年村民累计捐款8万元出劳自建村口龙门架,捐款4万元装置路灯50盏、道旗标语130块;组建“灯笼红、搭把手、公道人、好习惯”4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产业帮扶、邻里互助、搭手帮办、人居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为文明新风尚注入了“源头活水”。
“惠民礼葬”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蛮会镇红白理事会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资料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蛮会镇立足实际,在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下,创新实施“惠民礼葬”行动。蛮会镇以整治散埋乱葬、建设安葬基础设施、提升公墓利用率、规范丧俗方式为抓手,整治违建墓地上百座;改造散葬片区成为全镇首个公益性墓地,缓解集中整治违建墓地后续迁坟安置和群众殡葬服务需求的矛盾;规范引导群众办丧时长由7~9天缩短至2~3天,控制丧葬费用支出平均每例节省4万元,不仅减轻了群众“身后事”负担,绿色文明的丧葬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形成。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补隆淖镇新河村村民学习村规民约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补隆淖镇新河村从实际出发,开展“守村规、改陋习、重诚信、讲互助”活动,建立完善“一约四会”,通过现场参与、入户走访、集中商讨的形式修订了村规民约,真正实现了“村里事,村民定”。
新河村通过录制倡议书、拍摄宣传视频、现场宣讲、举办活动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村规民约村民知晓率。实施“红黑榜”“积分制”管理制度,通过奖励激励,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充分激发群众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将村规民约变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曙光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曙光村以“契约共建”为抓手,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建立起“契约共建乡风文明+契约共促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工作机制。曙光村与海南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乌海银行海南支行等37家共建单位签订《契约共建协议书》,将移风易俗纳入共建单位工作职责,为曙光村提供多元化精准服务;曙光村还探索具有公益性的土地托管新模式,把村民闲置土地资源托管给公益社,逐步搭建起曙光村农产品销售新渠道,打造了“共享快乐农场”,初步形成“曙光玉米”“曙光葡萄”“雀儿沟小米”3个农产品品牌,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万元。曙光村通过与共建单位全方位组织、全覆盖引导、全身心服务,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筑牢了“根”与“魂”。
近年来,乌海市海南区西卓子山街道赛汗乌素村把“学雷锋”融入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并延点扩面建立黄河文化厅、群众文化驿站、知青大坝、民宿窑洞等,增设了沿河移风易俗主题长廊与典型模范宣传长廊、“雷锋讲堂”宣讲阵地等,将健康文明理念、勤俭节约思想等移风易俗内容融入景物、融入日常。
赛汗乌素村依托各类阵地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文化、志愿服务等移风易俗活动,季度开展村民道德监测量化评选,引导村民自觉养成文明习惯,推动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走出一条倡新风、立新风、促新风的移风易俗之路。
文图由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