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31     阅读次数:2987次

“政府给了我们太多扶持,如今有了温室这个好产业,我家的日子也有奔头了。”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先锋村村民谢雄过去种着30亩大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后来由于给母亲和妻子看病花费很大,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去年他家被杭锦后旗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旗、镇、村各级帮助下,建起1.8亩的温室和3个拱棚,主要种植香瓜和西红柿等反季节瓜菜,日子才有了好转。每当谈起这些变化,谢雄心存感激。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明确脱贫目标任务,聚焦重点环节,强化责任担当,建立精准扶贫包联机制,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先后打出产业扶贫、异地搬迁、社会兜底、结对帮扶等一系列精准扶贫“组合拳”,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7年净减贫14346人,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和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的脱贫标准。16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按标准退出,5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具备摘帽条件。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5%。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巴彦淖尔市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确定乳、肉、绒等9大扶贫主导产业,重点开展产业扶贫,让扶贫对象分享产业发展成果,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组织全市8873名各级包扶干部走进结对包扶贫困户家中,摸清贫困底数和致贫原因,量身订制扶持措施,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各旗县区利用“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创新实施产业扶贫,大力推进“互联网+扶贫”“党建+合作社+扶贫”“异地扶贫搬迁+光伏产业”“生态旅游新村+扶贫”、资产收益股权分红等扶贫模式。协调富川、草原宏宝、青青草原、蒙羊、鲜农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定向购销、托管代养、跟踪服务、“羊联体”等模式进行产业帮扶。全市已有20多家企业与22个贫困嘎查村签订帮扶协议书,投入资金5800万元实施产业扶持、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就业等6大类项目。产业项目覆盖9005个贫困家庭,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

 从去年初开始,临河区乌兰图克镇政府协调鲜农公司,为东兴村范红娣等12户扶贫户每家每户租了一栋温室大棚种植蔬菜,鲜农公司从种苗、化肥、技术、销售等方面进行帮扶,一年下来每户平均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巴彦淖尔市严格执行异地扶贫搬迁各类政策,异地扶贫搬迁工程4年任务2年就全部完成。2016年完成6263人搬迁任务,全部搬迁入住;2017年完成7314人搬迁任务,集中安置搬迁入住率达50%以上,分散安置搬迁的入住率达100%。

 与此同时,巴彦淖尔市通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政策保障兜底等措施,把保障这个“网”织牢,把政策这个“底”兜住。

 2017年共资助生活困难学生105376人,发放资助金27847.59万元。

 全市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政府全额补助,增加购买了补充商业健康保险;免费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全面体检,逐户逐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健全大病救助基金、完善兜底保障机制,防止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

 开展扶贫标准与低保标准的“两线合一”工作,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民政低保范围;领取低保金低于扶贫标准线的,由市、旗县区两级财政扶贫资金补差到扶贫标准线以上;对暂未纳入民政低保范围、但确需扶贫标准线给予直接兜底的贫困人口,市、旗县区依据扶贫标准线给予直接兜底,全方位织牢、织密社会政策保障兜底网。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新的一年,巴彦淖尔市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继续强化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救助供养、大病救治、生活兜底等精准扶贫措施,重点向乌梁素海周边、山旱区、边境牧区等贫困程度较深地区聚焦发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